于丹:有古典韻味的烏鎮多了互聯網的痕跡
2015年12月18日10:17 | 來源:人民網-IT頻道

人民網烏鎮12月17日電(陳鍵、吳楠、鄧志慧、霍雨佳、姚欣雨、王婕)12月16日至18日,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行,世界目光聚焦烏鎮。知名文化學者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說“烏鎮更多的流傳的是一種‘文脈’——是一種文人的那種心跡的傳承”。
于丹說,她第一次來到烏鎮是上世紀90年代末,烏鎮的變化讓她“刮目相看”,現在烏鎮處處都有互聯網的痕跡,買一塊3塊錢的糕點都可以掃二維碼、用支付寶。但同時青石板路依舊、白墻黛瓦的枕水人家依舊、手搖船的小碼頭依舊,一景一物都能喚起當初的記憶。“烏鎮不僅僅是中國的江南了”于丹教授感慨道,“這里更多的流傳的是一種‘文脈’——是一種文人的那種心跡的傳承”。
“江南的農民身上都是帶有煙水氣的”。“晴耕”、“雨讀”,烏鎮隨處可見這種充滿詩意的名字,這種耕讀傳家,其實是一種文明氣質的傳遞。東柵、西柵,越來越多地把江南中國人骨子里的原香呈現出來。那些油紙傘上撐著的就是“你還可以觸摸得到的鄉愁”。烏鎮把中國文化里典型的江南變成了我們可以觸摸的一種環境。于丹教授說:“烏鎮有著今天大都市里沒有的煙火氣,讓人感覺到人是活在歷史里的,人是沒有失去鄉土的”。
于丹說,烏鎮既是一個極具現代氣質又是擁有古典韻味的地方。在西柵和東柵,大家有著對于傳統堅守的默契:大家都不忍心以一種過分的燈紅酒綠,現代的喧囂去打破它原始的寧靜。“行走烏鎮的時候,這里也像是我的原鄉。所以我想,我以前來過很多次,以后我一定還會來更多次。”于丹教授如是說。
(責編:鄧志慧、李小煒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